15世紀末以前,從西方通往東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。一條是陸路,即傳統(tǒng)的“絲綢之路”,從君士坦丁堡登陸,經小亞細亞、黑海和里海南岸至中亞,再翻越帕米爾高原到中國。 另兩條是海路:一條從敘利亞和地中海東岸...

15世紀末以前,從西方通往東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。一條是陸路,即傳統(tǒng)的“絲綢之路”,從君士坦丁堡登陸,經小亞細亞、黑海里海南岸至中亞,再翻越帕米爾高原到中國。

另兩條是海路:一條從敘利亞地中海東岸,經兩河流域到波斯灣,另一條從埃及紅海波斯灣,再換船到印度和中國。這幾條商路本來就經過意大利、阿拉伯、拜占庭和波斯等地的商人多次轉手,才能將貨物運抵西歐。

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,先后占領小亞細亞巴爾干半島,控制傳統(tǒng)商路,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,使運抵西歐的貨物不僅量少,而且比原價高8—10倍。于是,西歐的商人、貴族,迫切希望另辟一條繞過地中海東岸直達中國和印度的新航路。

15世紀時科學技術的提高和地理知識的進步,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,為開辟新航路創(chuàng)造了必要的條件。當時的歐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、載重數百噸甚至千噸適宜遠航的大船。我國發(fā)明的指南針,經阿拉伯人之手于14世紀傳入歐洲,已被普遍應用于航海事業(yè)。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地圓說,日益被人們接受。1477年,佛羅倫薩地理學家托斯堪內里(1397—1482年)繪制世界地圖,把中國和日本畫在歐洲的西方,堅信從歐洲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。